如何有效应对室外二手烟?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有人边走路边吸烟,这种被称为"游烟"的行为让许多路过的行人感到困扰,甚至直言难以躲避二手烟的影响。
近期,上海市在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游客密集区域启动了室外"游烟"治理试点工作。例如,在豫园商城和外滩等地,管理部门加强了控烟宣传,并安装智能语音提示设备;而在陆家嘴商圈,则通过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禁烟公益广告。
虽然禁烟标语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主要还是依赖吸烟者的自觉意识。为了提高"游烟"劝阻效果,一些区域还引入了志愿者队伍进行劝导工作。
上海的社区志愿者们积极行动,在公交站点和学校门口等地主动提醒吸烟者。一位普陀区的志愿者表示:"我们只需说明当前正在开展室外控烟示范行动,大多数吸烟者都会配合将烟熄灭或转移到空旷区域。"
除了专职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市民也自发加入劝导行列。上海的一位母亲在孩子学校门口主动进行控烟劝导,并通过与社区和学校的沟通,在校门口设置了禁止吸烟标识。她表示,自从有了醒目的提示标志后,吸烟现象明显减少。
事实上,上海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经过多年的严格执行,全市的控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上海市成年吸烟率已从2010年的27%下降至19.2%,餐厅、办公楼等场所的吸烟现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基数庞大,室外区域二手烟暴露问题依然突出。据最新调查,在万名受访者中,约60%的人表示经常遭遇"游烟"。此次启动的示范治理工作,旨在进一步加强控烟力度,优化吸烟点设置,通过科学规划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二手烟对市民的影响。
管理部门正在多个热门场所完善室外吸烟区,并在显著位置设置禁烟提示标识,方便吸烟者的同时也保障了其他人群的健康权益。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推动形成不在密集人群中吸烟的社会风尚。
多位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室内控烟从推行到如今已成为公共场所的普遍规范,这一转变凝聚了十余年的努力。而室外"游烟"治理同样需要长期坚持,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同时,也要依靠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参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