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探讨和交流我国医疗保障支付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并正式发布了《中国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发展报告(2023-2024)》。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徐娜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按病种付费的全覆盖,并形成了统一的全国标准体系。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93个统筹地区已实施按病组(DRG)付费191个、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00个,其中天津和上海实现了两种支付模式的并行应用。徐娜还提到,当前支付机制日益完善,政策工具更加多元,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数据工作组等五大机制已逐步健全。

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隆学文介绍,目前已有23个省份的235个统筹区启动了相关工作,其中177个统筹区已经进入实际付费阶段。同时,向信用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预先拨付资金总额达到723亿元,有效缓解了医院垫资压力。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执行院长、蓝皮书主编应亚珍强调,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从理论研究、政策制定、技术支持和实践方法等多个层面持续探索和完善。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按病种付费的实施质量,全面推进多元复合支付方式的应用,并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与综合治理,以此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医保支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