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运动胜过盲目追求更多
近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了专题发布会,重点围绕谷雨节气与健康生活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会上多位专家就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专业解答。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认为运动量越大、强度越高,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会越好。这种认知是否科学?什么信号预示着运动过量?不同人群在运动选择上又该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作为运动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王健全医生指出,现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热衷于追求高强度的运动。一些人坚持每天行走两万步,另一些人则挑战单日完成百公里长跑等极限运动。
专家强调,适度运动对身体是有益的,但过度运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很多人把运动能力等同于健康水平,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王医生特别提醒,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大汗淋漓以及肌肉酸痛等症状,很可能是运动量已经超出身体承受范围,此时应当及时调整或停止运动。
针对科学运动方式的选择,王健全给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至关重要。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周保持中等强度运动3至5小时,比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或者进行1至2小时的高强度运动配合两次力量训练。
对于特殊群体,王健全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他指出:
1. 患有脂肪肝的人群,推荐将有氧运动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如划船机和 plank 等动作;
2. 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餐后一小时血糖较高时进行适量运动,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每次持续40分钟到1小时为宜;
3. 老年群体在开始锻炼前,应充分评估自身的骨质密度、心脏功能等情况,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跌倒骨折或心血管意外。
王健全最后强调:"科学的运动贵在适度。"他建议大家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锻炼,并合理安排休息和恢复时间,这样才能让健身效果真正持续长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