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病痛 做好生命守护者
诊室里,医生埋头电脑敲击键盘的时长,往往超过了与患者对视的时间;诊疗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简化为几个冰冷的指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恰似给这个技术主导的时代注射了一剂"清醒剂"——原来治愈疾病的钥匙,就藏在患者的生命故事之中。
这本书堪称叙事医学领域的开篇之作。作者丽塔·卡伦同时拥有医学和文学双博士学位,既能在临床一线工作,又能写出精彩的故事。她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医患沟通中容易被忽视的深层关联。书中引用大量中国古典医案作为例证,展现了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通之处。
卡伦在书中指出,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医生往往过早打断患者的叙述,平均只有18秒的时间便急于做出诊断。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诊疗效果,也割裂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以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案例为例:一位情绪抑郁的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其他医生只看到表面症状,开出清热解表之剂却疗效不佳。而吴氏通过详细问诊得知,患者因工作失误被降职,导致生活压力骤增,郁结于心而成病。他开具苏子降气汤等方剂,使病情迅速好转。
另一位医家王堉的案例同样发人深省:张汉槎因工作失误受挫,引发胸腹胀痛、呕吐不止等症状。一些医生只看到中暑或中寒的症状,开药无效。而王氏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辨证为"气郁",用药后病情立愈。
书中提出的"细读法",就像在老北京茶馆听评书一样,建议医生要善于从患者的叙述中捕捉关键信息。这种叙事性的医学思维,不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建立起医患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信任。
当前中国医疗界正在推进人文关怀提升计划,包括改善候诊环境和加强叙事医学培训等措施。毕竟,真正能听懂患者内心世界的专业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