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操守:从医德到私德的关系探析
私德与医德,始终如同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
著名妇产科专家田孝坤的最后一台手术,是在自己年过八旬且插着尿管、血管造瘘管、挂着尿袋的情况下完成的。
当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名来自山区的农妇。她因子宫切除手术导致了尿瘘,在当地接受过两次修补手术却都未成功。不想终日垫着尿片度过余生的患者,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田孝坤。这场手术进行了1个多小时。一贯不在术中上厕所的田孝坤这次竟然去了两趟厕所。当时,他的排尿已经非常困难,需要用手挤压,甚至出现了便血的情况。
手术成功了,但两天后,田孝坤因肾衰竭病倒在床上,再也没有回到他挚爱的工作岗位。
这个故事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医者之心,更映照出医者之德。田孝坤正是这样一位将私德与医德完美统一的大医。
一个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君子,一个每天反省自我的贤人,在公共领域却可能是一个行为失范之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在公众眼中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楷模?这样的人格分裂,实难想象。如果真有此等人,也只能是精神疾病患者或是虚伪的"道德模范"。如果我们把"公德"换成"医德",梁启超当年所说的"没有私德的低下之辈,不可能真正具备公德"的道理,在医疗领域依然适用。
私德与医德从来都不是两条互不相干的河流,而是一脉相承的整体,就像树根与果实,离开了私德的滋养,医德终将枯萎。能够守住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关键时刻守住职业操守。如果一个人医德高尚却私德有亏,那么要么是前者慢慢感化后者,要么是后者逐渐腐蚀前者,二者无法长久并存。著名医学大家张孝骞曾说:"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有在私德和医德上都堪称典范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个人品德的修养,对医术和医德的影响虽然不那么直接显著,但就像暗流之于江河,不可或缺。国医大师王琦曾说:"如果你只专注于科研,只需一心求真、致力学术就可以了。但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缺乏同情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也就无法看好病。"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知名医院的主任医师因生活作风问题被曝光后,患者对其的信任度立即下降。这再次印证了私德对医者形象和职业声誉的重要影响。
当每个医生都能在生活中磨砺出道德的锋刃,在工作中保持仁心仁术,中国医疗事业这棵大树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那种认为"我的私德有问题但专业能力没问题"的想法,应当被彻底摒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