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山东各高校招聘会络绎不绝,众多企业和毕业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就业市场依然面临着“两难”现象:一边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另一边则是企业难以招到理想的员工。如何解决供需适配问题,成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为应对这一挑战,山东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优化学科设置;另一方面,围绕“十强产业”人才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德州学院,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就业服务站,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岗位信息。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山东计划调整20%左右的学科专业,并重点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建设,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将提升至60%以上。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更多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此外,通过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去年共开发见习岗位16.8万个,组织4.2万人参与见习。这一政策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企业储备了潜在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