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举办的第一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期间,一位业内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机器人跑马拉松的实际意义受到质疑,但我们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媒体关注到我们的产品。"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近期频繁举办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行业活动,这显示出相关产业链、产业联盟及产业园区正在快速崛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锡市首个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园区——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该园区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吸引多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入驻,包括外骨骼机器人、管网运维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等。

据园区招商负责人介绍,这个由惠山国控集团和钱桥街道联合打造的产业园区,目前已有约60%的企业完成入驻。大多数企业初期主要在写字楼内进行研发和组装,但随着订单量的增长(从几十台到上百台不等),对更 spacious的生产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与往年相比,今年入园企业的融资规模至少翻了一番,企业估值显著提升,量产需求也相应增长。

随着机器人量产能力的提升,整个产业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指出:"无锡是中国最早提出智能感知概念的城市之一,在传感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他认为,通过在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手上部署更多传感器,可以显著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丁汉进一步分析道,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产业链零部件行业实现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减速器、空心杯电机、丝杠以及传感器等领域。目前,国内涌现出大量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未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望形成规模庞大的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集群。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参展企业中,有不少来自汽车制造行业的企业。例如无锡的天奇股份和宁波的双林股份等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机器人领域。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国内机器人技术在加工精度、自锁功能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些技术与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他透露,目前已有部分机器人被用于4S店的迎宾服务、物品递送以及车辆展示等场景。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热潮背后仍需保持理性思考。从实验室原型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过程中,技术瓶颈、成本控制和市场培育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续航能力不足,二是安全性问题。

丁汉院士特别指出,灵巧手的精细操作是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关键环节。虽然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但未来将面临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技术瓶颈。这主要体现在如何优化灵巧手的设计参数,包括自由度、负载能力、感知精度以及协同控制等方面。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和应用场景的支持。他表示:"初期技术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这就需要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支持,推动应用场景的开放。通过在实际场景中不断试错、收集数据并持续改进,相关技术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