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召开2025年一季度例会,针对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进行了研究和评估。会议确定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此前一期下降了21个基点。

据专家分析,这一研究值综合考虑了五年期市场报价利率(LPR)、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及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情况。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第二期研究成果,与第一期的2.34%相比有所下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环境和利率水平的变化,人身险公司需具备快速调整能力。在产品端,保险公司正加快向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并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

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若连续两个季度与研究值偏离达到25个基点及以上,则需进行相应调整。目前,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2024年10月1日起,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分别设定为2.0%和1.5%。

当前,保险公司普遍按照这一标准执行。由于普通型保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上限与第一期研究值偏离了15个基点,与第二期偏离了37个基点,均未达到触发调整条件的25个基点阈值,因此目前暂无须进行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这一机制通过参考多种长期利率指标,增强了保险行业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这将促使保险公司更加从容地开发新产品,并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产品策略方面,多家保险公司正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快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表示,公司今年来显著提升了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市场占比;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也表示将重点推动分红型产品转型,并开发具有养老财富管理功能的高性价比产品。

截至目前,2025年以来新备案的230余款人寿保险产品中,分红型产品占比接近四成。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预计,未来分红险在全行业整体占比将超过50%,这一趋势与当前发展预期基本吻合。

保险公司普遍表示将继续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和利率变化趋势,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研究产品定价策略的调整优化方案。这些举措旨在提升负债质量,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并推动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