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网能源研究院即将向社会公布《山东省分时电价政策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自实施优化后的分时电价政策以来,山东省午间新能源消纳能力显著提升约583.87万千瓦,晚高峰用电负荷成功转移约225.51万千瓦,分别占历史最大午、晚峰负荷的5.1%和2.1%。这一成效不仅有效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更为新能源的消纳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整体效果来看,山东省分时电价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新能源消纳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午间用电低谷时段,工商业用电量增加了约583.87万千瓦,占历史最大午间负荷的5.1%,有效缓解了光伏出力高峰时期的并网压力;其次,晚峰削峰效果显著。通过尖峰时段电价的引导作用,成功转移了225.51万千瓦的工商业用电负荷至非高峰期,占历史最大晚峰负荷的2.1%,大幅降低了系统调峰的压力;最后,用户用电成本也实现了有效降低。从对各类用户的调研情况来看,所有用户均反馈电费支出有明显减少。

按用户类别细分来看,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呈现出两个显著亮点:第一,工商业用户的削峰填谷双向调节效果非常明显。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峰谷电价"仅是鼓励企业避开高峰用电时段,而如今山东省的政策不仅引导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量,更大幅增加了低谷时段的用电需求。这种积极响应既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又帮助电力系统实现了供需平衡,显著提升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对整个电力行业和社会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居民充电桩"错峰充电"的效果尤为突出。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用电量占比将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3.6%。如果大部分车主选择在晚间高峰时段充电,将给电力平衡带来巨大压力。山东省通过分时电价政策精准触达用户,使得更多车主了解到"低谷充电更划算"的道理。据统计,在2024年度夏晚高峰期间,有7万多千瓦的充电负荷主动转移到了低谷时段,相当于将32%的高峰充电量进行了转移;而在春秋季低谷时段,充电桩的填谷负荷更是达到了午间充电量的近一半。

总的来说,山东省实施的分时电价改革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供电紧张压力、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并为用户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这些成功经验无疑将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电价政策优化提供宝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