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多地持续开展小额贷款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四个月,北京、湖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已陆续清退、注销了多家不符合要求的小额贷款公司。

以北京市为例,市金融监管部门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第一批被纳入"失联""空壳"名单的小额贷款机构共有8家。相关名单公示时间为2025年4月23日至5月22日。公告要求列入名单的机构须在规定期限内主动申请注销或退出行业。

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已有多个省市陆续公布了辖区内不合规小额贷款机构的清退名单。例如:

  • 1月份,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通知同意通城县鼎盛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退出小额贷款行业;
  • 2月17日,四川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公告取消广元市旺苍县佳铭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经营资格;
  • 2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宣布取消10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资质;
  • 3月份,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公示第一批"失联""空壳"机构名单,涉及548家机构,其中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小额贷款公司"的有109家;
  • 4月3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公告注销了7家小贷机构的经营资质;
  • 4月14日,大连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宣布终止3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试点。

按照监管要求,被取消经营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需依法完成名称和经营范围的变更登记。变更后,这些机构仍需依法承担相应的债权债务及相关法律责任。

权威分析指出,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完善小额贷款行业的监管制度,国内小贷行业将朝着更加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部分不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将有序退出市场,"减量提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有助于优化行业生态,为合规经营的机构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专家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小额贷款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金融风险。及时清退不合规的小贷机构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对不符合要求的小额贷款机构的清理力度料将保持甚至加大。

展望未来,合规发展将是小额贷款机构的必由之路。业内人士建议,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方面要筑牢合规基础,严格限定业务范围,防止突破监管红线;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合理定价产品,规范营销和催收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内控管理,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
  • 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应深耕特色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长尾客户群体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开发本地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业务灵活性和可及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