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科技板"如何重塑投行核心能力?
2024年债券市场"科技板"机制的推出,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如何精准识别优质科技企业?怎样优化产品设计与信用增级能力?投行业务模式又将面临哪些转变?近期,某券商投行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该人士指出,债市"科技板"不仅将革新融资方式,更会对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
区别于传统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定位更加聚焦于服务科技创新。其主要服务于科技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主体,致力于满足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与传统债市相比,"科技板"具有三大显著特点:首先是服务对象更专注,其次是在产品设计上更加灵活创新,最后是对投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
针对市场关注的发行人识别难、信用评级低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投行需要从政策导向入手,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在筛选机制方面,应弱化传统的财务指标,转而重视企业的专利质量、研发投入强度以及管理团队背景等非财务要素。
为提升服务质效,该券商已在内部建立起"研究+投行+创投"的一体化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价值发现。在产品设计上,则通过引入可回售、可赎回条款等方式,开发出更具弹性的融资工具。
"科创企业的轻资产、重研发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升级传统的服务体系。"该负责人强调,在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环节,需要特别加强对无形资产和研发投入的关注,并提高科创属性及潜在风险的披露透明度。
展望未来,债市"科技板"的设立将吸引更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参与,同时引入更多具备风险识别能力的专业投资者。这一机制不仅将丰富债券市场的层次结构,也将重塑投行在创新业务领域的竞争格局。
该负责人认为,谁能更早建立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力,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这不仅是对投行业务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