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从实验室到市场

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落地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与此同时,金融资本也积极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政策协同助力成果转化

"大多数实验室产生的科技成果需要经过中试放大验证才能实际应用。在这一阶段,很多项目往往因为缺乏资金、场地等必要条件而难以推进,这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黄勇平教授指出。

近期,各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4月8日发布的《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试环节是贯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这一环节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品上市的梗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4月11日,上海市科委修订并发布了《上海市技术交易场所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表示,细则首次对科技成果的交易品种、交易模式和交易类型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赋予技术交易凭证更多的政策功能,推动了"以交易促政策落地"的创新机制。这一举措进一步畅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细则还通过规范交易规则、完善服务体系、激活市场机制等措施,与此前发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形成了政策合力。这些政策共同作用,进一步推动技术要素进入市场化配置轨道,为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安徽,《关于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并鼓励相关省属企业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赋权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长期以来,科研成果所有权不明确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海交通大学较早推行了"完全赋权"的改革措施,将成果的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简化审批流程,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黄勇平教授认为,这种赋权改革使知识产权能够在市场环境中顺利完成转移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并推动产业发展,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从而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武汉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提出:创新实施"先赋权后转化"模式,解决科研团队"不敢转"的问题;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分层决策机制,下放管理权限;通过约定收益分配方式,明确转化激励机制。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苏州大学与苏州吴中区合作设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该基金重点支持校友企业、青年教师和知名教授的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金融资本助力转化落地

近期,多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围绕苏州大学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需求,对校友企业、青年教师和知名教授的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开展专项投资。"

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在绘制一幅高精度"复旦科创地图"。该地图目前已覆盖5900多位复旦科研人员(包括附属医院、校地合作机构等),并明确了复旦在"4+X"领域的科研人员分布情况。这一创新举措将有助于筛选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复旦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