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批"中国制造"传来重磅消息:50千克级氢能源无人机完成30小时长航时跨昼夜连续飞行、具有100%国产化能力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通过国际认证、搭载智能电控系统的200吨挖掘机成功交付、全球新一代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P-80"平台在烟台交付……这些闪耀的成绩背后,凝聚着深市上市公司的智慧与实力。

从核电装备到航空尖端技术,从中海油服的深海装备到柳工的智能机械,这些创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铿锵步伐。资本市场为这些"国之重器"提供了强大助力,让科技创新有了持续的推动力。

在核电领域,中广核的"华龙一号"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该技术不仅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更获得了英国、阿根廷等多国的青睐,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正式走向世界。

在深海装备领域,中集集团的"蓝鲸1号"和"蓝鲸2号"超深水钻井平台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作业水深达到3658米,钻井深度达到15240米。这两个"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使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跃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中集集团今年已斩获多项重大订单:获得两艘FPSO船体总包订单和一艘FLNG改装订单。这些订单的签订标志着公司在攻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最为复杂、造价最高的产品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高端海工装备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航空制造领域,中航成飞的成功上市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这家肩负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重任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核心军工资产的整体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中航成飞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资本市场对这些"国之重器"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近年来,一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柳工通过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3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升级;中广核上市募集约125.74亿元支持核电项目开发……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推动下,中国制造正在向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