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心成立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与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的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旨在整合全区内外科研资源,全面提升盐碱地治理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并为全国范围内的盐碱地改良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新疆作为我国盐碱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现有盐碱荒地面积达2亿亩,其中盐碱耕地超过4400万亩。这一数字凸显了新疆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潜力并存的局面。
近年来,新疆通过实施"育种+治地"的双轮驱动战略,在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和节水控盐灌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克拉玛依市、博湖县以及巴楚县等地已成功建立起一批盐碱地治理的核心示范区。
然而,水资源短缺与大规模盐碱化耕地改造的技术瓶颈仍然是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心应运而生。
该中心将重点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分区治理模式创新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工作。具体包括:运用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选育耐盐碱的棉花、小麦新品种;研发苦咸水安全利用设备和低成本土壤调理剂;构建"改种—治水—改土"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同时,针对南疆与北疆不同的生态特点,中心将制定差异化的改良方案,并在沙雅县、伽师县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此外,还将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交流,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未来5至10年,中心将在新疆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咸水安全利用以及生态化利用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并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体系。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育种"和"治地"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改种、治水、改土的协同推进,在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改良、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已在克拉玛依市、沙雅县、巴楚县、博湖县以及伽师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和示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