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陈铭意回忆起当年乘坐绿皮火车从山东聊城前往新疆塔城的情景:车窗外的戈壁滩上,热浪挟带着黄沙不断在眼前飞驰而过。那时的他刚刚填写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表,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心愿:"此去,愿做一粒扎根边疆的种子。"

谁能想到,这趟西行之旅竟成了他二十余年坚守的开始。从最初的支教志愿者到学校副校长,从东海之滨的学子到天山脚下的教育工作者,陈铭意用青春兑现了"扎根新疆一辈子"的铮铮誓言。

在聊城大学求学期间,陈铭意就是师生眼中的"学霸+多面手":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带领团队斩获省级社会实践金奖。2004年毕业时,当同窗们忙着向各大城市投递简历时,他却将目光转向了西部计划招募海报上的新疆塔城。

"年轻人应该去看看世界的辽阔。"陈铭意记得学院党总支书记的临别赠言。当时他心想:新疆需要教师,自己所学的数学教育专业或许能派上用场。

初到塔城市第三中学时,陈铭意接手了两个班级的教学工作。面对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并不理想。他蹲在操场角落,拨通了张书记的电话:"张书记,我担心会为母校丢脸……"

"当年你带着校旗出发,现在就被这点困难吓住了?"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重燃了他的斗志。从那天起,他每天泡在教学楼里:白天备课、批改作业,晚上为成绩落后的学生补课。

三年后,高考放榜时,曾经被视为"弱班"的两个班级创造了佳绩——本科上线率突破50%,多名学生考入北师大、中南大学等知名学府。当陈铭意向学校汇报这一好消息时,张书记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

担任教务副主任后,他的办公室总是校园里熄灯最晚的地方。每到晚自习结束,常有学生抱着习题集来找他解答。妻子为此颇有微词:"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你只参加过一次,可每个学生的情况你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学生们的关爱无处不在。2012年冬夜,学生梁荣彬突发疾病,他背起学生一路小跑三公里送到医院;学生蒋鸷祥身患重病,他带头捐款并发起校友接力帮扶;为劝说成绩下滑的学生重回课堂,他多次家访直至深夜;为改善教学条件,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

面对取得的荣誉和外界的称赞,陈铭意总是谦逊地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一切都值得。"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并常常叮嘱年轻教师:"教育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浇灌每一颗需要成长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