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模式绘就生态致富新画卷
在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发酵池上腾起缕缕白雾,村党支部书记冶浩天手拿一把暗褐色的有机肥搓了搓:“去年单靠销售牛粪就实现了24万元的收入,现在连周边村庄都主动送粪到村里。”这个曾经因“夏季粪味刺鼻”而困扰村民的地方,如今通过创新实施"散户养殖+集中托管+粪污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将牛粪变成了"香饽饽",更带动全村161户养殖户实现了年均超万元的增收。
过去,龙潭村面临着养殖分散、环境污染等问题。村里道路两旁遍布牛圈,气味难闻。如今,臭味不再困扰村民,收入也翻了一番。村民冶志成正忙着在园区喂养自家托管的70头肉牛。2022年,龙潭村利用集体土地建设了2处养殖示范区,通过"入园集中养"的方式整治沿路散户养殖,并对有条件的农户鼓励发展"扩规分散养"。这种"双养模式"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两个园区肉牛存栏量已达590余头,带动了16户农户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7万元的收益。
在饲草供应方面,村里建立了稳定的保障体系。在村头的饲草转运点,35岁的饲草经纪人亢永福正在指挥装卸作业:"安徽的麦草每车30吨,农户通过微信下单,当天就能送达。"这种灵活高效的供应链模式,确保了全村4000头肉牛的日常饲料需求。每年6月,村里1579亩青贮玉米迎来丰收,为冬季储备饲料提供了保障;7月从河南、安徽调入干草补充日常所需;而到了9月,村集体饲草发酵池开始青贮腌制,进一步增强了饲草供应能力。
针对牛粪处理这一难题,龙潭村建立了有机肥加工车间。通过标准化生产工艺,将牛粪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肥产品。"1立方米牛粪收购价20元,制成有机肥后售价可达60元。"车间负责人介绍道。为提升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还添加了糠醛渣。这些有机肥远销甘肃平凉等地,2023年产值突破300万元。目前,全村每天产生的23吨牛粪已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并形成了从肉牛养殖到饲草配送、粪污加工再到有机还田的完整闭环。
龙潭村的成功实践是泾源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创新产业链条,该县正在探索一条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截至2024年,全县肉牛饲养量已达11万头,今年计划将肉牛本地加工率提升至30%,并新建2个核心母牛繁育场,打造"源牛泾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降低了肉牛屠宰运输成本,还将小农户融入到产业链中,使当地丰富的畜牧资源真正转化为农民的可观收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