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镇党校的耕耘与成长之路
清晨,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桥美村的果蔗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正在进行。十几名党员干部围坐在农技专家身旁,一边听讲一边认真记录。
"种植果蔗的关键在于合理规划间距和科学管理水肥,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农技专家的话音刚落,就有学员迫不及待地起身实践,用脚步丈量起蔗田的间距。"这样的学习方式太好了,在田间课堂既能听讲解又能亲手操作,收获特别大!"学员们纷纷感叹。
据双水镇党委副书记、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颖洁介绍:"来参加培训的都是镇、村两级干部。我们结合农村实际需求,开设了党建、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类别课程。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但至少要让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
这所成立于1959年的乡镇党校,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十余载春秋。是什么让这所基层党校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翻开校史,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早期办学的情景:20世纪60年代,学员们围坐在简陋的土坯房前,手捧油印教材认真学习。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只要能让群众学到真本事就行。每期培训结束后,学员都会回到村里带领村民搞生产、修水利。"党校的老校长温耀全回忆说。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培训让基层干部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农村发展。"温耀全表示:"为此,每次开课前,教师都会深入村户走访调研,确保教学内容精准对接学员需求。"
60多年来,这种务实的办学理念和作风始终未变。如今的双水镇委党校,根据不同学员群体的特点设计了多样化的课程:为村党支部书记开设"头雁工程"专题课,为合作社骨干提供"新会柑标准化管理"实训,为年轻干部打造一线实践教学平台。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党校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一方面,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先进模范和资深专家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观点讨论有机结合,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我们村通过参加培训学习现代种植技术后,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比去年增加了30%!"一位村干部兴奋地分享道。这得益于党校组织的"订单式"培训,课程内容完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计。
在征地拆迁工作方面,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干部也展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他们不仅能够依法依规推进工作,还能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了多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培养有本领、有能力的农村党员,就是我们党校创办的初心和使命。"薛颖洁坚定地说:"只要农村发展需要,我们就一直办下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