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经历了失落与抑郁。我鼓励她走出校园,将专业的训练体系带入社会合唱团体。十年后的今天,即使工作繁忙、家庭责任重大,她依然坚持着对合唱的热爱。对她而言,合唱是照亮生活的光芒,而她也成为了传递这份光明的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爱好者。正如她所说:"合唱为当代年轻人带来了心灵的治愈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开始关注年轻人自发组织的非专业性合唱团体。

一直以来,国内的非职业性合唱团多以儿童和老年群体为主,而中青年队伍相对较少。校园内的合唱团体较多,但社会性的合唱团体却较为稀缺。尽管如此,近年来各地的年轻人发起的业余合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上海的彩虹室内合唱团、成都的知更室内合唱团、武汉的星河合唱团等。这些团体的作品经常引发网络上的广泛传唱。

在当下这个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年轻人为何偏偏选择了合唱这项艺术形式?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音乐本身的魅力功不可没。正如古人所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是最为动听的乐器。相比其他间接通过乐器传达情感的方式,合唱直接用嗓音表达情感,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合唱主要以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形式呈现,声部之间的配合、主次旋律的交替,无不体现着合作精神。这种集体参与的过程让年轻人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在互动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其次,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相比,合唱的参与门槛相对较低。学习器乐演奏通常需要从小培养,而成年人很难从零开始加入专业乐团。而合唱仅需具备基本的识谱能力,几乎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这种低门槛的特点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轻松加入到合唱活动中。

同时,合唱还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在共同演唱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抒发情感、释放压力,还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许多团体通过创新性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成员,比如使用方言演绎、结合幽默元素等新颖方式让传统合唱展现出新的活力。

可以说,合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音乐艺术范畴,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年轻人社交的一种新方式,更是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正如每个人参与合唱都有不同的动机,但共同的是在歌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