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机器人隔空较劲:特斯拉新外形pk小鹏车展
近日,人形机器人领域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次,特斯拉与小鹏这两家知名车企成为了聚光灯下的焦点。
首先,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动向备受瞩目。马斯克近期透露,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将在其工厂内部署数千台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4-5年内实现百万级年产能的目标。这一消息无疑将对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发布的一组Optimus照片显示,其设计与4月初展示的版本有所不同。图片中展示了工程师在工厂内组装和测试机器人的场景,并配文“Me, Robot”,巧妙化用了经典电影《我,机器人》(I, Robot)的名字。
与此同时,在上海车展期间,小鹏公司的人形机器人IRON也首次亮相。该款机器人展示了行走、挥手和握手等动作,并在步态等方面较上一次展示有了显著提升。据透露,小鹏计划在2026年实现IRON的规模化工业量产。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特斯拉和小鹏等汽车厂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那么,为何车企能够在这场机器人落地浪潮中脱颖而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事实上,马斯克早已将特斯拉定位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并多次强调“我们的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机器人”。这种观点意味着,从造车到造机器人之间仅隔着一小步。对于车企而言,进入机器人领域并非跨界,而是可以充分复用现有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资源。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汽车主机厂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节、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经验,这些都可以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与制造。此外,在技术层面,特斯拉Optimus的头部配备了与该公司汽车相同的智能驾驶摄像头,并共享FSD芯片和AI系统,实现了“技术同源”。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车间内重复性、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非常适合由人形机器人承担。车企对生产流程中的痛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拥有更多试验和优化的空间与耐心。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所指出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概念可以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其外溢效应将更加显著。智能汽车从四轮“进化”到两足机器人形态,实际上也是在向更高级别的智能体迈进。
近期发布的研报也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进程。特斯拉、小鹏等企业的布局不仅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效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