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现实
人形机器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多远的距离?
从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秧歌表演,到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迎宾接待、诗歌创作,再到马拉松赛场上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亮相各类场合,并迅速引发关注。
在4月19日于北京亦庄举办的世界首例"人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来自20支队伍的参赛机器人完成了21公里的比赛。这一盛事不仅吸引了全网的目光,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实际表现能力的深入讨论。
据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与实验室等封闭环境中的定点测试不同,这场马拉松比赛是对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适应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从比赛结果来看,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实现自主快速移动和精确感知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在软件算法和硬件性能方面进行持续改进。
开源证券的研究分析表明,此次比赛中暴露的问题——例如关节过热导致性能下降、动平衡能力不足以及电池续航时间较短等,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多项先进技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投入增长机制,并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目前,多个省市正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已出台相关发展规划;超过20个城市明确提出发展目标;10余个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或计划设立专门的产业基金。
去年5月和10月,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
在深圳,已有34家机器人企业上市,其中7家企业进入摩根士丹利评选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实验室,在工业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3月,东风柳汽宣布采购20台人形机器人,计划在上半年完成交付,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汽车生产线,辅助进行装备作业和智能分拣搬运。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在全球100家涉足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中,有56%来自中国。这表明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发和生产进展。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以及政策支持的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走进普通家庭,从一个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