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三千年前,有件重要的事情被"说了七遍"。

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仪式上,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五件青铜器成为关注焦点。这些形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礼器——尊、卣、爵、觯、鼎,在内壁、器底和器盖共刻有七次相同的铭文。这四个字"太保墉燕",填补了关于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的历史空白。

据考古专家介绍,"太保"指的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重臣召公奭,"燕"则指琉璃河遗址所在的燕地,"墉"意为"筑城"。因此,"太保墉燕"的意思是"太保召公来到燕地建设都城"。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考古学家雷兴山表示:"这些铭文证实了召公亲自到燕地主持燕都营建工作,这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文献证据,实证了首都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重要遗迹遗物,包括多重城垣、大型夯土建筑、青铜器和甲骨文等。

据专家介绍,此次考古工作不仅仅是寻找"宝物",更注重通过考古成果揭示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例如,以宫殿和水井为代表的高等级建筑群为研究西周城市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成组大型墓葬的发现将有助于填补燕侯世系研究的空白;而平民墓地的古DNA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代社会关系有着重大突破。

作为西周时期重要的封国遗址,琉璃河见证了召公奭"燕地建城"的历史,也记录了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探索历程。如今,这座埋藏了三千年文明印记的古都,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