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地区通过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显著提升了碳储量,还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中的臭氧污染问题。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利用改进的空气质量模型,并结合全球卫星观测数据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系统评估了2005年以来南方地区森林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年至2019年间,森林植被通过多重机制显著降低了近地面臭氧浓度。

尽管森林植被的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增加会导致臭氧浓度略有上升(约0.6微克每立方米),但这一负面影响被其他两个效应完全抵消甚至逆转:一方面,森林植被增强了臭氧的干沉降作用,使臭氧浓度降低约2.0微克每立方米;另一方面,森林冠层湍流的抑制作用也导致臭氧浓度下降约1.4微克每立方米。综合来看,在生长季节(4-10月),森林化使得日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净降低了2.8±4.6微克每立方米。

研究还显示,同期南方地区的植被暴露损害减少了15%至41%,森林碳储量增加了16至21亿吨碳。这一发现为实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证明植树造林具有显著的协同效益。

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为全球范围内评估植被恢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