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夫妻三十余年初心不改:流动影院照亮高原乡村
## 一位老放映员的坚守:用光影三十年温暖高原农牧民
清晨五点,青海省湟中区李家山镇鲍家滩村的天还蒙蒙亮。一辆面包车缓缓驶入村口,车窗上结着薄霜。汪有财习惯性地摸了摸座椅下那个略显陈旧的红色公文包,里面装着他这一辈子最珍视的东西——放映机说明书和各类荣誉证书。
"老汪又去放电影了?"村民们远远地向他挥手。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十年间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从自行车到面包车,从8.75毫米胶片到数字放映设备,这位60岁的老放映员始终如一地奔波在湟中区的山山水水间。
### 一份坚守:始于热爱 终于责任
"电影是照亮大山的一束光。"这是汪有财常说的一句话。1989年,刚成家不久的他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工作时,并未料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那时,村里的人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露天电影成为乡亲们最期待的精神盛宴。
刚开始放映时,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夏天要和蚊虫搏斗,冬天要在寒风中调试设备。"最怕下雨,胶片受潮可就毁了。"汪有财回忆道,"有一次在窎沟埫放电影,突然下起了冰雹,我和老伴儿抱着机器在雨里跑,差点滑下山坡。"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在他的心中种下了深深的使命感。从最初的兴趣,到后来的责任,再到现在的坚守,这份执着支撑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 一腔热忱:光影之路风雨兼程
"早年骑自行车驮设备去放映,山路崎岖,常常是人推车,车带人。"汪有财的妻子李桂珍接过话茬,"后来有了拖拉机,路也好走些了,但乡间的路总是坑坑洼洼的。"
交通工具在变,放映设备也在升级。从最初的8.75毫米到16毫米,再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和更多的责任。但无论是哪个年代,汪有财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不能让乡亲们看不清楚,更不能放坏片子。"他说。为此,他自学了维修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放映机医生"。
### 一片赤诚:光影情怀温暖高原
在鲍家滩村的放映点,老两口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场支设备。有时会遇到恶劣天气,但只要观众还在等,他们就决不轻易取消放映。
这些年,夫妻俩累计放了8000多场电影,服务农牧民超过百万人次。"我们放的不仅是电影,更是知识和希望。"李桂珍说。他们在电影里融入了农业科技、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内容,让乡亲们在娱乐中学习。
更令人动容的是,汪有财从未向政府要过一分钱补贴。他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支持,我们不能总提要求。"
### 一份传承:光影精神代代相传
"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只要有人情愿接这个班,我愿意把经验都传给他。"汪有财说这话时目光坚定。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汪海龙也加入了放映队。"爸这一辈子没给我们留下多少积蓄,但他教会我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汪海龙说。
在湟中区的山村里,每当夜幕降临,总能看到这样一盏明灯:一辆面包车停在村口,一位老者正在调试设备,一群孩子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今天放啥电影?"
这盏明灯,照亮的不仅是屏幕上的光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放映员对事业的坚守,也看到了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层生根发芽的力量。
"只要有人要看电影,我就一直放下去。"这句话里,有对初心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片土地上,汪有财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光影情怀,将温暖更多人的岁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