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在智能日光育苗温室查看苹果新品种扩繁情况

春末夏初,驱车行进在阴山山脉西段,眼前的景色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变换:低处是绿油油的农田,远处则是黄褐色的荒漠。在这片过渡地带,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普通农牧场正在进行一场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这里原本是一片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张明的带领下,当地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沙化较轻的区域种植优质苹果树,同时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道路。

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果园里的每一棵果树都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后,苹果树的高度被控制在3米以内,便于管理的同时也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更特别的是,这里的苹果种植还结合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

- 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了精准灌溉和施肥;

- 无人机授粉保证了授粉效率;

- 地下铺设的防渗膜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这种高效种植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实现了生态效益。每亩果园可固定二氧化碳约3吨,保土能力达到95%以上。同时,果园还采用了"苹果+芍药"的间作模式:芍药不仅能够固沙改土,其花朵还能吸引游客观光,5年后的芍药根还可以作为药材出售,亩均增收超过万元。

当地农牧场场长李强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就业,这项创新实践已经为周边100多户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预计到今年年底,人均年收入将突破3万元。"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当地推广超过5000亩,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扩大至万亩规模。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