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现硬科技实力
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2017年获批建设的重要平台首次亮相。该中心展示了其从"大科学装置+五大高能级研究院+前沿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创载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的完整创新链条。
硬核科技集中展示
本届科交会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5大高能级研究院共展示了30项硬科技创新成果。其中:
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出了"脑部专用全数字PET DigitMI i30"等9项成果;数据空间研究院带来了"产业智算大模型'智链'"等4项创新;大健康研究院重点展示了"认知障碍评估训练与脑电刺激治疗系统RtES"等4项科研突破;环境研究院则展出了"AI智慧水站"等8项环保技术。
这些成果体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健康医疗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前沿探索能力。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以中科焓能为例,这家企业基于大科学装置的衍生成果,专注于氢能催化剂研发。其"低成本高性能氢能催化剂国产化替代与升级"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4月27日于安徽创新馆举办的大科学装置衍生成果路演对接活动中,6项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签约,5个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这些成果涵盖生物样本存储、氢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种高效的技术转化机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推动聚变能源、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成30余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这些平台在支撑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该中心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
1. 完善科技成果捕捉机制;
2. 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
3. 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4. 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5. 促进创新载体优化升级;
6. 推动场景创新促进转化。
经过八年发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未来,该中心将继续强化优质科技成果的挖掘培育转化能力,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为安徽"三地一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