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现场,一位身着羌族刺绣服饰的工作人员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她站在四川展厅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小展位前,正在精心调整展台上的展品摆放角度。 "我叫董新越,来自汶川,这次带着家乡的车厘子产品来参加消博会。"董新越笑着说。她的手指轻轻划过狭小的展台,"能有机会参展已经让我倍感荣幸了,毕竟这是汶川车厘子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尽管展位面积有限,但这里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汶川特色农产品首次与国际展会的亲密接触。在展台背后,还有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截至2024年6月,董新越和团队已累计收购车厘子117吨,为当地1200多户果农带来了167万元的收入。 "我们不仅收购精品果,还特别注意收集那些因品相原因被市场'淘汰'的小果、裂口果。"董新越翻开账本介绍说,"这些看似无用的果实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果酒等产品的原料,让农户们的每一份辛劳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这种"全收尽收"的理念正是当地车厘子产业发展的缩影。2024年,汶川甜樱桃产量达到2180万斤,销售额突破6.54亿元,占全县第一产业的41%,带动人均增收3500元。从1997年引入欧洲品种到如今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当地车厘子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北纬31°的独特气候,更要归功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 在董新越看来,借助消博会这一平台,家乡的车厘子产业正在从单纯的"卖鲜果"向"卖品牌"转型升级。展位上,不时有观众驻足品尝这些独特的汶川车厘子。董新越表示,他最期待的不仅是当场签下订单,更是能让更多人了解汶川车厘子产业发展已步入正轨。 在消博会现场,像董新越这样的小展台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汇聚一堂,在这里不仅展示着各自的独特魅力,更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城乡、通向世界的桥梁。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消博会不仅是商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与全球消费市场同频共振的生动见证。 当小农户的生产与全球供应链接轨,消博会已成为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重要推手。在这里,不仅有汶川车厘子,还有青海牦牛肉、云南咖啡豆、陕西苹果等各地特色产品汇聚一堂,借助这一国际化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