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马妙君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领域取得显著研究成果。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氮富集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揭示了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相关学术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新植物学家》。

植物的物候变化反映了物种对环境波动的适应能力,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种间关系,还可能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然而,目前关于物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仍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

研究团队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氮添加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群落在生物量方面的稳定性。这一发现为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氮和水作为关键的环境因素,能够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的物候模式来影响生态系统的时间稳定性。"马妙君教授指出,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正面临着日益显著的氮富集和降水波动双重压力。

为开展这项研究,团队依托兰州大学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55种高寒草甸植物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连续监测。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变化、物种异步性等关键指标,研究人员系统评估了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氮富集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削弱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时间稳定性。有趣的是,这一影响并未与降水变化产生明显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氮富集情景下,生态系统时间稳定性的降低并非由物种多样性丧失直接导致,而是主要受控于物种异步性和优势功能群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并受到高寒植物物候的显著调节。

"这项研究首次从高寒植物物候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氮富集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机理。这不仅为理解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群落稳定性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制定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马妙君教授总结道。

(责编:郝孟佳、李昉)